西丰县“五化”联动做好产业帮扶工作

来源:西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7日

  近年来,西丰县矢志不渝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着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帮扶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一、责任体系网格化,齐抓共管建产业

  西丰县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县上下凝心聚力,高度重视帮扶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体系,合力推进帮扶产业。压实县委大督查组的督导责任,成立由县级领导带队的督导组3个,就帮扶产业项目运行开展调研督导。压实县乡村三级对帮扶产业情况、带动脱贫人口务工情况等的督战责任。压实奖惩责任,对运行好的帮扶产业项目跟踪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对运行效果较差的帮扶项目予以清退,寻求新的帮扶产业项目,同时,县纪委对帮扶产业项目运行情况开展专项监督。

  二、帮扶产业覆盖化,项目收益全覆盖

  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西丰县在开展帮扶产业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地独特资源优势,利用帮扶衔接资金大力发展鹿、牛、食用菌、中草药材、林果等特色帮扶产业项目,2016年以来共投入产业资金3.7亿元,发展帮扶产业项目353个(在经营模式上,主要采取了入股经营108个占30%、村集体自营84个占23%、建设场所出租161个占47%三种模式;在产业分类上,分为种植类118个、养殖类125个、农机具购置39个、加工类36个、冷库建设27个、光伏发电4个、其他4个),累计实现收益4952.25万元,实现了乡镇大项目全覆盖,行政村小项目全覆盖,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入户产业项目全覆盖。同时,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要求,依托优势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培育发展市场前景好、环保无污染、带动力强的农村致富产业,我县持续加大帮扶产业开展力度,2022年,我县共发展帮扶产业项目23个,2023年,我县拟发展帮扶产业项目15个。

  三、项目运行规范化,资金资产有保障

  从实施帮扶产业项目以来,西丰县加大产业帮扶项目的管理力度。在项目权属上,建立了帮扶项目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四权分置”的管理机制,即帮扶项目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带贫主体,收益权归脱贫户,监管权归乡镇。制定了《关于加强扶贫资金风险防控和扶贫资产监管的实施意见》,对全县2016—2021年投入扶贫资金及衔接资金形成的项目资产进行确权登记。在项目管理上,针对不同产业发展模式,确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入股类的项目,加大项目审核力度,将带动脱贫户务工和发展产业为重点作为投入扶贫资金的首要条件,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入股合作社账目进行监管,切实做好风险防控;出租类的项目,重点向有愿意发展生产的脱贫户进行倾斜,提高务工比例,确保产业收益;村集体经营类的项目,乡镇参与监管账目,定期进行审计,最大限度降低经营风险和贪腐风险。同时,研究制定了《西丰县产业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全县实施脱贫产业项目提供了依据。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管,提供法律支撑。

  四、典型引领效益化,产业项目促就业

  西丰县围绕打造的天德镇天来村的“花果山”基地,和隆乡达成村的梅花鹿和更刻镇小城子村的黄牛养殖,德兴乡德兴村的艾青河水稻深加工车间,安民镇志诚村的辽丰袜业、平岗镇的蓝蜻蜓袜业和凉泉镇的凉泉制衣厂扶贫车间,振兴镇振兴村的食用菌和陶然镇登云村的山平地人参种植基地等特色帮扶产业项目,努力把帮扶产业项目基地和扶贫车间打造成促进稳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积极鼓励脱贫户和监测户在家门口务工就业,极大吸引了周边的普通群众在其中务工就业,同时帮助有务工能力的脱贫户及监测户解决就近就业问题,促进增收致富。

  五、“五小产业”庭院化,带动脱贫促增收

  为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西丰县依托脱贫户和监测户自身具备的技能、周边环境等资源,结合农户发展意愿,因户施策,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发展“五小”产业,并在生产达效后给予补贴,使群众增收更有保障。2021年,全县共有6817户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奖补资金633.293万元,2022年,全县共有7511户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奖补资金633.293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Baidu
map